2025年8月14日,一则科技界重磅消息引发关注: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(NSF)宣布与芯片巨头英伟达达成深度合作,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系列人工智能模型。这场合作的核心目标很明确——让美国科学家能用好AI这把“利器”,加快科学突破的速度,同时稳稳守住美国在AI驱动型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。
一场砸钱1.5亿的“豪赌”
这笔合作的投入规模相当可观:NSF计划拿出7500万美元,英伟达则追加7700万美元,总资金超过1.5亿美元。这个名为“加速科学的开放多模态AI基础设施”(OMAI)的项目,将由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(Ai2)牵头执行,最终要打造出一套完全开放、专门为美国科学界量身定制的先进AI模型工具包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单纯的学术合作,而是直接响应了白宫AI行动计划的核心方向。美国政府显然希望通过这种“公私联手”的模式,让AI更快地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角落,同时确保美国能在开放AI模型领域持续领跑全球。
为什么要下这步棋?
NSF代理主任Brian Stone直言:“把AI引入科学研究,本身就是一场革命。”他解释,如今AI模型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,大学实验室和普通科研人员早已难以承担,这种“成本鸿沟”正不断压缩学术研究的探索空间——要知道,很多奠定当今AI基础的突破,最初都来自这些看似“不起眼”的学术团队。
而这次合作的关键,就是要打破这种困境。Ai2将基于海量科学数据和文献,训练出开源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。简单说,未来美国的科研人员用这些工具,能更快处理实验数据、自动生成分析代码和可视化图表,甚至能一键关联新发现与历史研究成果。这意味着材料科学、生物学、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突破速度,可能会迎来质的飞跃。
从实验室到生活:AI能带来什么?
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对此充满信心:“AI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引擎,而面向科研人员的开放大模型,说不定会点燃下一次工业革命。”他强调,通过三方合作,最先进的AI基础设施将直接服务于科学家,让“智慧”成为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。
从目前公布的计划看,这个项目的落地场景很具体:比如用AI加速新型材料的研发,未来手机电池可能更耐用、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再翻番;再比如优化蛋白质功能预测,助力抗癌药物、新型疫苗更快问世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会针对性解决现有大模型的“短板”,让AI在科学研究中更可靠、更精准。
据悉,华盛顿大学、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等四所高校的研究团队已确定加入该项目。这场投入超1.5亿美元的AI布局,不仅关乎美国的科技竞争力,或许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科学发展的节奏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